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,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全链条保障的“厦门经验”,具体如下:前端分类投放: 优化投放点布局:2017年,厦门将全市小区的垃圾投放点由36000个合并到约5000个,并编制《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导则》,规范小区、公共机构等生活垃圾投放点设置,因地制宜设置分类桶,配套洗手池等人性化设施。 鼓励居民参与:不少社区设立垃圾分类公益馆,居民的旧衣物等值钱的回收物可以变现,奶茶杯、牛奶盒等不值钱的废弃物也能换钱或兑换环保积分,积分可用于兑换日用品。此外,厦门市湖里区金安社区还将垃圾分类产生的碳减排量上线交易,让居民切实受益。中端分类运输:为防止运输环节“混装混运”,厦门配齐分类运输车辆,分颜色喷涂明示运输垃圾类别,实现社区生活垃圾直运到末端处理基地,即“桶车直运”。各区推行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早晚2次错峰直运,结合直运App,合理规划643余条直运线路,对7555处接驳点进行错峰直运,投入直运车辆1071辆。末端分类处理: 厨余垃圾处理:厨余垃圾会被送往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,通过生物质资源化处理变成肥料反哺自然,厦门日产近800吨厨余垃圾及日产300吨餐厨垃圾全部进行此类处理。 有害垃圾处理:有害垃圾则转运至各类危废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,年产约100吨有害垃圾全部进入东部固废中心进行处理。 其他垃圾处理:其他垃圾运往焚烧厂焚烧发电,或填埋处理,随着东部焚烧厂二期日焚烧能力1500吨投产后,厦门将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。 可回收物处理:2022年12月,厦门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。分拣中心内,低值可回收物先经过预处理去除杂质,再通过近红外扫描、AI视觉识别等智能技术,实现按颜色、材质、形状的精细化分类,可分成15大类,处理后成为再生原料,部分再生制品还出口到德国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。
|
|